题记
花的芬芳——他,就是通化市东昌区江东中心校的王希东老师。
一、品农村之俭,享恬淡之真
去过江东乡横道小学的人都知道,那是一座偏远的山村小学。1991年8月,刚刚从师范学校毕业的王希东有幸成为这所小学的一名教师。初为人师的喜悦,使他感觉不到办学条件的艰苦和教学设施的落后。那时,学校的任何建设项目都靠老师们的双手,小到钉门修窗修桌椅,大到串瓦砌围墙上山捡柴取暖等等,年轻的王老师自然成了学校建设的主力。
记得1994年初冬,王希东老师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班级需要支(安装)炉子用来解决冬季取暖的问题。王老师自己动手:先用砖砌上底座,放上铁炉子,套上炉筒并伸出窗户,再用绳子绑牢固……炉子头两天没倒烟,挺好烧,看到孩子们在温暖的教室里学习,王老师的心里比吃了蜜还甜。过了几天,忽然风向变了,炉子倒风冒烟,那浓浓的烟雾仿佛一辆小火车开进了教室,立刻,教室里浓烟滚滚,呛得人喘不过气来。王老师只好领着孩子们跑出教室。大家互相看看,所有人的脸都是黑乎乎的,很多孩子甚至鼻涕眼泪全出来了,一时间,大家笑得前仰后合。望着孩子们天真的笑脸,王老师的心在隐隐作痛:多么朴实的小家伙,在这样的环境中不抱怨不气馁,仍然乐观向上,我怎么能对不起他们!王老师找了一个拐脖(直角炉筒)在窗外套上,让出烟口向上,再加一节炉筒,他在嗖嗖的北风中费了半下午的劲儿,手冻得又红又肿,脸上也布满灰尘。总算没白忙活,点上火一试,果然好烧了,望着炉子里跳动着的红红的火苗,王老师和孩子们都高兴地鼓起掌来。
正当王老师和孩子们准备享受接下来的温暖时,谁知想不到的事发生了。第二天,王老师刚到学校,一个学生就跑过来告诉他炉筒丢了。王老师匆匆走进教室一看,原来探出去的拐脖和炉筒被人不打招呼地“借”走了。唉,没办法,只得再找一个破拐脖和炉筒对付上了。就是用这种方法,王老师和孩子们度过了一个个严冬,那自制的小火炉,也成了师生之间爱的见证。
1997年秋,在教育局领导的协调下,学校从市内大学校要了些旧桌椅,改善办学条件。为了给学校节省运费,王希东老师就雇了辆马车去市里拉桌椅。装完车,已是下午2点多钟,王老师因为急着给学生放学就骑自行车先走,回到学校时,已经4点多了——怎么拉桌椅的马车还没回来?按时间算应该回来了,是不是路上出事儿了?王老师就又骑上自行车去路上看看,刚走不远,遇到一个下班回家的老乡,他说,有一辆马车下岭(横道岭)翻了。王老师一听,脑袋嗡的一下,就懵了,扔下自行车赶紧往横道岭跑,跑到岭下,发现车老板紧紧抓住马龙头,满头大汗,原来马车下岭时没刹住闸,马受惊了。王老师看看车上的物品,稀里哗啦地剩了一半,那一半都甩掉了。王老师暗暗庆幸:没闹出人命马命就不错了。王老师和随后赶来的迟校长顺着山路开始找,东一个椅子腿,西一个桌子面……等把物品送回学校,已经是晚上8点了。一进门,王老师的爱人劈头盖脸就是一顿数落,王老师只好再三解释,爱人说:“你甭解释,就你忙,你快去看看吧。”“怎么了?”“咱家的猪跑了!”这不添乱嘛!这可是上周日小两口刚从东来集上花了120元买回的两个猪仔,相当于王老师半月工资呢(长大了就不是120元的问题了),唉!王老师赶紧上后山找猪仔。那山很陡,树林很茂密,加上天越来越黑,即使邻居也来帮着找了半宿,却仍是空手而归。爱人气得说:“你快把家搬学校去得了,省得你光想着学校的事。”这话真让爱人说着了,那一年,正巧学校的更夫病了,学校校长带领男教师在晚上轮流值班,时间一长,总靠老师值班也不是办法,王老师就主动要求全家搬到学校住。就这样,王老师一家为学校义务值班整整一个学期,没要学校一分钱。
2003年,为了带好班级,让孩子多读书,王希东老师与通化市图书馆的领导联系,用他自己的图书证每次多借一些书给学生阅读。王老师通常利用周日休息时间去市图书馆借书,每次借32本,正好装满一编织袋。每次回来,总有孩子早早地等在王老师家门口,一看到老师的身影,孩子们就欢呼起来,跑上去围住老师的自行车,帮着老师搬书,再在老师家迫不及待地读起来。有一天,王老师又借了32本书,走到横道岭下时,下起了雨,王老师赶紧把身上的雨布脱下来给书包上。回到家,书是干净的,王老师却成了落汤鸡。因为读书的缘故,孩子们不淘气了,因为书本里的道理让他们懂得怎样做人、怎样做事;因为读书的缘故,孩子们懂得珍惜时间了,他们把所有的时间积累起来静静地阅读,细细地品味。就这样,王老师坚持做了两年(后来由于“希望工程”调拨了大量图书给学校,加上教育局组织了志愿者捐书活动,使学校的藏书量剧增,孩子们有读不完的书)。大量的阅读,提高了孩子们的学习成绩,王老师就在校园里成立了“小百灵”广播站,所有的编辑和播出任务,都由孩子们担任。在王老师的精心培养下,小播音员们很出色地报道着学校的好人好事,吸引了学校师生甚至是横道村的村民们收听。应横道村委会的邀请,小播音员们专门为横道村的广播服务,为全村广播“春季森林防火通告”等国家政策法规,受到了村民的一致好评。
这一年,王老师还申请了区级课题研究《作文教学的研究》和《小学生自主学习的研究》,和孩子们一起,共同追逐着学习的乐趣。在王老师的带动下,孩子们的学习劲头都很足,成绩提高特别快。在课题验收公开课上,有的孩子讲“水浒故事”,有的讲“西游记故事”。特别是女才子小文姝同学,当场请东昌区教科所的白老师命题,白老师一指窗外的柳树,说:“就以柳树为题吧”,小文姝当即吟出:“柳絮如雪,飘渺中探寻天涯;柳枝如玉,似母亲手掌般细腻光滑,日落时,牵起流浪的云回家……”顿时满堂喝彩。不是亲身经历,难以置信这是出自一位小学生之口。
现在,这个班的孩子已于2012年参加高考,有三名男生分别考入中国石油大学、吉林大学和吉林体育学院。两名女生考入吉林师范大学,一名女生考入长春大学,还有3名女生读卫校,现在已经参加工作。
也许,农村的俭朴生活磨炼了王希东老师的意志,也养成了他勇于克服困难的习惯,所以,无论在单位还是在家,每每遇到困难,他总是乐观积极地向前看,想办法解决。王老师虽没有陶渊明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情怀,却拥有“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的胸襟,他置身于虫鸣蛙叫、花香果甜的氛围中,感到乡村生活原本就是一种“真”,是一分恬淡,一分素雅,在这里教书,更让他感到恬静安逸,乐在其中。
二、悟城市之华,乐平凡之美
2008年8月,新建的江东中心校正式开学,王希东老师被调入中心校任六年班主任,一切对他来说,既陌生又熟悉,陌生的是新同事、新学生、新教学环境;熟悉的是书本、讲台、课堂。王老师开始加倍努力学习,以适应教学需要。在领导的指导下和同事的帮助下,王老师慢慢地找到了一些方法,即“三心二意”法。
“三心”是指粗心、偏心和倔强心,二意是指有意和无意。
1.有意粗心,宽容差生。
王老师觉得对待学生的错误有时候需要“有意的粗心”。班级里有个女生晓慧,平时比较爱搬弄是非,她妈妈也比较蛮横强势,总是觉得自己的孩子对,不能吃亏。晓慧嘴还馋,不是要别人给她买好吃的,就是偷家里的钱、同学的钱,再不就直接上附近的平价超市里偷,可以说是远近“闻名”。王老师和她的妈妈谈了几次,效果都不理想。有一天,晓慧利用同学出去上间操的机会,偷了同学50元钱,王老师利用学校走廊的监控录像,确定钱是被她拿走的。王老师找到晓慧,和她谈心。一开始,晓慧不承认,王老师就从心里疏导开始,并答应替她保密,最后,晓慧交出了50元钱。为此,王老师表扬晓慧是一个“诚实勇敢的好孩子”,还告诉晓慧“其实老师和同学们都喜欢你”,晓慧的脸上露出了笑容,连离去的脚步都比平时有力量。从那以后,王老师就经常找晓慧交谈,从“饿者不受嗟来之食”谈到“孟母三迁”;从“鲁迅三味书屋里的‘早’”谈到“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要美国的救济粮”;从“面对金钱不动摇的淡定哥”谈到“救人后悄悄离去的背影姐”……一段时间后,王老师惊异地发现晓慧的毛病在一点点消失。这让王老师领略了“功夫不负有心人”的真谛。
多年的教育生涯让王希东老师懂得:00后的孩子,生活丰富了,内心丰富了,追求更丰富了。做为教师,应该多站在他们的角度审视现实,“用孩子的心来感受世界!”所以,王老师说:“故意粗心的老师,有时会受到孩子的特别喜爱。”
2.有意偏心,转化学困生。
那是2010年9月份,刚刚送走毕业班的王老师又担任了五年级的班主任。在检查作业时,他发现一个叫小明的孩子不爱写作业,一连几天都没有完成作业。王老师到小明家家访得知,小明的父母离异,出外打工,家里只有年龄较大的奶奶照顾。王老师在鼓励小明好好学习“用知识改变命运”之后,神秘地对小明说:“老师偏向你,明天的作业你只要写完一半就行。”王老师发现小明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第二天,小明不但完成了作业,而且还写得很工整。后来,王老师干脆给小明留一些特别的作业,如编一些习题上课给其他同学做、准备一张口算题卡、课前由他提问学生他来评判……小明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了,每次出题都要自己先计算正确后,才肯把题出示给同学们。上课提问时,小明针对同学们的回答做出正确判断,让同学们佩服得了不得,都认为小明“太牛了!”不久,小明的计算能力提高了,甚至还超过了比他强的几个同学。王老师认为:对于特殊的孩子,老师应该多给他们一些偏心,让他们得到一些特殊的爱——也许老师付出的只是一时的偏爱之心,可孩子得到的是一辈子都难以忘怀的温暖。
3.无意倔强,赚得情缘。
熟知王希东老师的人都知道,王老师这个人做事认真,常常不达目的不罢休。班级里有一个叫心怡的女同学,文静秀丽,很爱干净。有一天,上午第四节还没上课,班长跑来告诉王老师:“心怡正在厕所里哭呢,她的手机掉到粪池里了。”王老师让女生在厕所门口“站岗”,自己进去一看,心怡同学正蹲在踏板边哭泣,她的手机也正躺在粪池里稍干的地方。她啜泣着告诉王老师,手机是她爸爸生前留给她的物品。王老师赶紧找来竹竿绑上破勺子,为她打捞……后来,终于完好无损地捞了上来,心怡破涕为笑。后来,在电话里,王老师听到了孩子妈妈哽咽的感谢声;在心怡的周记里,王老师也读出了孩子的那份感动。至今,每当过年过节,心怡总要为王老师送上美好的祝福。
记得泰戈尔说过:“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如果说孩子们是“石”,那么教师就要做让石头臻于完美的“水”,那水盛满了宽容,闪动着智慧,凝结成大爱,一路载歌载舞。而今,王希东老师已数不清楚为孩子做过多少应该做的事,更多的细节或许已经留在孩子的内心世界里了。王老师只知道,每天用微笑迎接孩子的到来,用挥手目送孩子的归去;只知道,一遍又一遍重复着一首古诗、一道习题、一篇作文,为的就是让每一个孩子都学会;也只知道,管束住那些往女生书包里扔虫子的淘孩子,修改好每一篇尚显稚嫩的作文,哪怕是五遍十遍,也在所不惜。
时间都去哪了?当王希东老师从歌声里咀嚼自己的韶华时,也轻轻地问自己做了些什么?无非都是些小事:给该子背上书包、系鞋带、围上围巾是小事,可孩子得到的是深切的关心和温暖;帮孩子涂一下手抄报、小楷打字头是小事,可孩子得到的是真实的幸福和快乐;与孩子一起做游戏、帮孩子止鼻血是小事,可孩子得到的是厚重的依赖和安慰。王老师做的就是这平平凡凡的小事,他认为,能把这些平凡的小事做好就是不平凡。
人生如竹,每走一段路,就要做一次总结修正,这样的人生,才会走得直,走得长,走得更完美!教书如竹,在引领与攀升中,须经受艰苦环境的磨练,耐得住岁月的寂寞,才能枝繁叶茂——只有成就别人的同时,才能反衬出自己的价值。
“安享恬淡,乐为平凡”是王老师的座右铭;“从事平凡的工作,追求工作的不平凡”是王老师的理想和目标。“博极医源治骨,精勤不倦疗伤”是通化市骨伤医院的宗旨,而王老师要做的是:“博极师源教书,精勤不倦育人”!为了这个目标,王希东老师会一直在努力中坚持,在坚持中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