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九九五年师范学校毕业的那一天起,他便扎根到治安小学,一干就是十八年,这十八年来,黑发间慢慢泛起霜花,皱纹渐渐抚摸上他的脸颊,他却始终保持着对教育的执着、对学生无私的爱。他,就是一名普通的乡村小学教师——王有。
孔子说过:“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就是说:做一件事,有能力的人才能去做。而王老师则认为,做一件事就一定要全力以赴,否则就干脆不要去做它。作为一名班主任更应该如此。这些年来,王老师一直不停地在育人的道路上攀登,书写着他和学生的传奇。
一、严谨治学、爱岗敬业
过去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现在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做长流水。从参加工作伊始,王老师为自己定下两个目标:第一个目标多看书,多向同事们请教。第二个目标多听课,多琢磨。多看书的目标一直坚持着,直到今天仍然保持着这个习惯。刚工作时,王老师只看与教学方面有关的书,可后来发觉,自己欠缺的不仅仅是教学方面的理论知识,还缺少基础方面的知识,“以前的自以为是变成了如今的一文不值”。即使是小学这些知识,真正要了解透彻、弄个明白,还真不是件容易事,更何况与之相邻的那些边缘性的知识呢?于是,王老师开始了广泛的阅读:《教学工作漫谈》《小学语文基础知识手册》《小学数学基础知识手册》《名师课堂》……每读一本书,王老师都写一些学习心得,都做认真的标注。此外,王老师还注重写每课时的教学后记,如今他的案上已经摆放了好多本教学后记,成为他积累教学经验的锦囊。
一有时间,王老师便向一些有经验的教师们请教,“如何让学生们喜爱学习,喜欢听自己的课”,老教师的每一句话,他都视若珍宝,立即实践。他经常与孩子们谈心,从不歧视问题学生。课堂上,王老师总是用表扬和激励来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慢慢地成熟起来。从上课的前言不搭后语到后来的流畅自然的表述,从孩子的怀疑到依依不舍,他不知付出了多少汗水与泪水。
除了向同事们学习外,王老师还抓住一切机会向校外的优秀教师学习。2007年8月,按照教育局的统一部署,王老师来到市实验小学任教,跟随东昌区名师---程立新老师学习,开始了为期一年的转任教师生涯。能够向程老师学习是多么难得的机会,他倍加珍惜。虽然家离学校很远,但他每天都能早早地来到学校,深入班级。他学习程老师先进的教育方法,学习如何管理班级,如何与学生相处。王老师认真地记录下每一天所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转任结束后,他记录了厚厚的学习笔记,并将所学的东西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得以实践。
课堂上,王老师积极地调动同学们的兴趣,让同学们有了更多的思考时间。你听到他最多的话就是“还有什么新想法”“还能怎么说”。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同学们成了课堂上真正的主人。
二、关爱学生,教书育人
没有新观念,不会有进步,没有大格局,不会有远见。一个人只有观念更新了,那么他才会真正地成长起来。王老师正是这样一个人:认准了,就坚持着去做,决不会半途而废。
王老师在处理班级中的事务时,不论大事,还是小事,都能与同学们一起商量。由于有了大家的加入,气氛活跃了,难题化解了,处理问题的方法也多了。从那时起,班级当中的所有事情都有人管:板报李同学管,卫生角解同学管。大家都在为这个班级忙碌。所有的学生都是这个班级的主人,都是这个班级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
在班级中,有这样一个特别好动的男孩。每天都在惹事生非,大毛病不犯,小毛病不断。在他读二年级时,王老师天天提醒他,可效果不好,经过大家讨论,一致通过,让他管理班级里每个人脚下的卫生:及时提醒其他学生清扫自己脚下的泥土,及时拾起掉落的纸片。提醒不及时,所有的事就都由他来完成。而他自己也特别愿意做这个事儿。从此,他淘气的时间少了,教室里的环境改变了。
为了能更好地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真实情况,王老师一直坚持家访工作。在他看来,家访是连接师生的最好途径,也是家长们了解自己孩子的一个重要途径。他家访的一大特点就是从不把家访变成告状的平台。有一次,他去一个姓林的学生家家访,这个学生是因为调皮捣乱才转学到他班的。刚到那个学生家,还没有坐下,家长就马上开口说出“我们家的孩子也不用功、学习也不好、上课不听话,竟给老师添麻烦了”之类的话来。王老师微笑着,听家长说完后,他却说,“你们有个好儿子,他非常懂事,怎么能说给老师添麻烦呢”,接着,王老师和家长积极寻找更好的教育、督促办法。事后,王老师才知道,家长们对老师的家访都特别地恐惧,都认为老师家访就是来告状的。经过这次家访后,原先害怕老师家访的学生都希望老师能早些去自己家。而家长们只要听说老师去家访,也都高兴地接受,有时家长们还主动请他去家访呢。工作18年,家访数百次,每一次的沟通都成为家校共育新人的良好契机。在学校“优秀班主任工作交流会”上,王老师说:“家访是老师与家长商量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而不是教师命令或谴责家长的聚会。只要你是真心对待学生,相信家长们也会真心对待你!”
三、淡泊名利,乐观生活
工作十多年,他得到了许多嘉奖。三次获得区年度嘉奖,四次获得区“优秀教师”光荣称号,两次获得区“教书育人楷模”称号。多次获得各级各类竞赛优秀指导教师奖,数百名学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得奖项。面对荣誉他总是很平淡,曾主动将优秀教师名额让给其他同志。
对于他的工作,领导们认可,同事们欣赏。但是他从来不把这些荣誉看得那么重。在他看来,荣誉在很多时候,就是自己前行的绊脚石!为了能让自己在前进的道路上更好地前行他早已将这些荣誉甩在脑后,压在箱子底下。如果给鸟的羽翼上挂上了黄金,那鸟是永远也飞不高的,只有减轻了自己的负担,才会行得更远。
王老师是农民的儿子,虽然生活窘迫,却没有因此而对生活失去半分信心。相反,在他的身上却有着一股永不退缩的韧劲。多年来,他一直照顾着父母和岳父。父母身体不好,需要照料,岳父因脑血栓卧病在床,他和妻子扛住了生活的重担,没有向哥哥姐姐们诉苦,更没因为这些耽误一节课,请一天假。
王老师,从平凡中走来,默默地在农村教育这片沃土上耕耘着、奉献着。他正在用自己的力量为生长在这里的孩子们的美好未来奠基!从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伟大的奉献精神,这精神必将创造出更加动人的传奇。